邓小红,女,1969年2月出生,现为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课程团队负责人、国家级一流课程主持人,获评华中农业大学第七届师德先进个人,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优秀班主任、优秀管理奖、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外国语学院师德先进个人,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和学科竞赛指导奖。邓小红老师热爱教师工作,她选择报考师范大学,从大学开始就明确将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她三十余年如一日,热爱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然纯粹;热爱教学工作,精益求精;热爱学生,视为己出,情真意切;热爱同事,乐于奉献。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续投入,以清水出芙蓉的清正美雅,创造了一流业绩,诠释了大学教师平凡而高尚的师德师风。
水滴石穿:磨课
小红老师虽然毕业于师范大学,但刚开始工作时,她觉得教书并不是她擅长的事情,主要是自己的表达与沟通的技能不佳。记得工作不久,和办公室的李开文老师聊天,李老师笑称她是那种能把聊天聊死的人。小红老师深知,要和她的学生好好沟通,她需要更多地模仿和学习。于是,她深入其他教师的课堂,听了很多课,不仅学习其他老师们是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堂,更多的是仔细观察他们如何与学生互动沟通。慢慢地,她学会了如何有条有理地讲解、如何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何组织课堂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她也学会了如何在有条不紊的讲解中,插上一两句不同角度的评论,于是她的那些可爱的学生们也就慷慨地认为她的课堂变得幽默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手段、技术和方法用到教学中,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渐渐地,她每一个学期的课从寒暑假期就开始了,在假期里她就建好下个学期的课程QQ群,上传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料,提一些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鼓励学生在群里提问、交流,让学生为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她的备课也是始于寒暑假,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慕课、SPOC、微助教、雨课堂,学习如何利用它们设计好下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还要抓紧时间阅读文献,补充新内容,从新的视角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她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次测验、每一个互动环节;作品赏析的方法、价值引领的切入视角等都要经过认真的琢磨,因此她的每一门课都有最完备的教学文件,教案、讲稿、备课笔记、参考资料;她严谨对待教学每个环节,看到她的教学资料,同事们笑称她是“卷王”,评教留言中学生经常评价她为最认真负责的老师。她自己说,其实她并不想卷,只是改革的浪潮总是推着人朝前,而且总觉得自己的教学技巧不如别人,那么就更努力一点吧。她谦虚地表示,从方红、王菲、翟卉婷、陈晓彤等很多同事的身上,学到了“磨课”这个词,一节好课是磨出来的,要想节节上好课,那就更得多花时间磨课,所以她的假期变得越来越短了。
春风化雨:认脸
教学中,她和学生聊天学到了一个词“社恐”。她觉得自己本来应该算是一个“社恐+脸盲”的人。要认清班上每个同学的脸,对她来说也是要付出持之以恒努力的。但她知道,只有先认出每个学生,记住他们是谁,才能和他们无障碍交流。每个学期,为了认清课堂上的一张张脸,她用了各种方法。她相信甜蜜的食物有助于沟通。最初做班主任是在1998年,几乎每个周末,她和王蒙筠老师都要到学生宿舍,天热的时候,她总带上一桶冰镇绿豆汤,边吃边聊总是不错的开始。120周年校庆的时候,很久前毕业的学生告诉她他们还记得那绿豆汤的味道。那时候,她家孩子还小,但周末的时候,她总是要去学生宿舍聊天的。记得一开始是和其他班主任一块去,因为她住在路边,同事经过的时候就在楼下叫她一声,她就赶紧下楼。后来有一次,时任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周琼同志说:“我再不叫你了。我一叫,你姑娘就开始哭。我们下次约个时间,你悄悄地溜下来。”
很多年过去了,她仍然习惯通过食物和孩子们沟通。但有一年,她走在路上,一个学生笑眯眯地拦住她问“老师,我叫什么?”她知道这个孩子是她班上的一个学生,爱笑,很活跃,但就是一下子不能把她的脸与名字对上。愧疚之下,她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记下课堂上的每个名字,于是她和学生约定,课间的时候来叫他们的名字,叫对了,她赢;叫错了,学生赢,她请学生吃一块巧克力。她记住的面容越来越多,在路上碰到,也能一一认出他们是谁了,她开玩笑说,带到课堂的巧克力也越来越少了。
她总是习惯准备一些小零食和孩子们分享,请他们到办公室谈话的时候,结课后请他们说说这个学期课程喜欢哪个教学环节,哪些还要改进的时候,甚至答辩茶歇的时候……世界上可能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比一个老师对孩子们的爱更甜的了。
勇立潮头:改革
很多年来,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都有一个矛盾,漫长的英国文学史和不那么漫长但作家众多的美国文学史和作品选读需要在56个学时学完,总觉得时间不够。文学史不能不学,那些大部分都是知识输入;但是学完之后用于作品阅读和赏析的时间就少了,而后者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所以当2017年学校开始建设慕课的时候,小红老师就鼓动同事积极参与,但是建设好一门慕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她利用课余的时间学习了当时线上可以找到的所有文学类慕课,学习那些课程是如何建构,如何将知识碎片化再系统化的。2017年的整个暑假,她都在撰写和修改慕课讲稿,因为她承担了80%的撰写任务。暑期结束的时候终于完成了慕课的拍摄。然而制作公司是第一次制作一门英语的课程,除非将讲稿全部译成中文,否则他们无法完成后期制作。小红和其他老师一起,组织了一个翻译团队,以翻译项目的形式完成了翻译初稿。她把2017年秋季学期的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修改慕课讲稿的翻译、校对慕课的画面文字、配图和字幕等活动上了。
作为一个年近50的老师,她对新的电脑技术了解相对欠缺,而且这也是外国语学院的第一门慕课,几乎无人请教。于是她对照着手册一点一滴完成了所有视频材料、练习、PPT的上线和整个慕课的构建。不懂的地方就向其他院系的老师请教。2018年2月《英国文学导读》慕课上线,还没有开课,选课人数就超过4千,第一期的选课人数超过9千,终于成功地建成了外国语学院的第一门慕课,这也让同事们看到慕课建设没有那么难,不是老师们够不着的,大家因此也有了建设慕课的信心,于是更多的老师加入了慕课建设团队。随后她们建设了《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和《美国文学导读》。如今,《英国文学导读》建成了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成为湖北省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美国文学导读》也正在申报湖北省一流线上本科课程。
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她也终于完成了《英国文学导读》和《英美小说》课程的课堂改革:将知识的学习放到线上,学生通过学习线上课程完成;课堂上更多的时间可以讨论作品,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这培养了初步的文学研究和批判能力。而且她们将对文学的欣赏延伸到课外:她们组织学生诵读诗歌,表演莎士比亚、王尔德、萧伯纳的戏剧。从这些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赏析文学的音韵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也从文学典范之中学会积极面对人生的逆境,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基于文学课程的改革,小红和她的同事们完成了省级教改项目,结题得到了优秀的评价。作为一名从教31年的老教师,因为热爱、因为责任、因为付出,她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各种新兴的教学工具的使用。智慧教学、混合教学、融合教学、课程思政,它们都是她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年过半百,她仍是教学改革的弄潮儿。
小红老师说,她最喜欢的电影是《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这是一部关于老师的电影。主人公霍兰德先生是一名音乐教师,他起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曲家,但却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他的学生,因此默默无闻。后来,他的学生告诉他,如果他认为自己很失败,那么他错了:“环顾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曾受你的影响。因为你,我们才成为更好的人。霍兰德先生,我们就是你的乐章。”霍兰德先生一直是她的偶像。她希望有一天,她也能成为像霍兰德先生那样的人,她的学生也会告诉她:“我们的大学生活因你而更精彩!” 作为小红老师的同事,我们发自内心地为她而高兴,她的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而且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告诉她:“我们的大学生活因你而更精彩!
以下是学生送给小红老师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