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下午,我院组织开展2025级“研究生培养方案”解读讲座,针对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业要求进行系统讲解。会议由辅导员袁梦瑶主持,朱茜、郭海燕老师担任主讲,全体44名研究生新生参加。
首先,朱茜老师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她指出,学硕培养突出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学科素养与卓越的综合能力三大核心目标,涵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方向。2025版培养方案进一步凝练学院科研特色,细化方向设置,并明确要求完成1.5万字文献综述,禁止使用AI代写。学术活动频率调整为每学期不少于4次,强化过程管理。
朱茜老师介绍,培养体系包含入学教育、文献综述、学术活动、实践训练与学位论文五大环节,中期考核实行淘汰机制。课程需修满不低于30学分,由公共必修、学科核心与专业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创新成果认定采用“九选一”模式,她建议学生尽早规划,优先考虑论文发表或学术报告路径。她还强调了AI在文献初筛、跨学科解析等六大场景中的辅助作用,同时也提醒同学们重视人工复核与学术诚信。
随后,郭海燕老师就翻译硕士(MTI)培养方案作了说明。她表示,专硕着力构建“农业+翻译”“媒体+翻译”培养特色,要求学生完成15万字笔译实践,其中汉译英不少于10万字,并实施校内与行业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8分,新增AI基础课程,开设多门农业特色翻译类课程,突出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
郭老师强调,学生须完成6个月及以上专业实习,学院推荐参与涉农援外项目等基地实践。学位论文应基于1万字翻译案例撰写分析报告,需体现对AI翻译技术的评估与反思。评奖评价体系中将实践基地经历纳入创新成果认定,CATTI等竞赛获奖计入加分项。她鼓励学生拓宽口译能力,积极参与竞赛与行业实践,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本次讲座系统梳理了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实践要求,为新生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明确个人发展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会学生表示,会议内容详实、指导性强,对未来三年学习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