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海德堡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刘倡博士做客外国语学院第284期“外语论坛·专家论道”,为师生带来主题为“从乡村诗歌到爱国歌曲:中国流行音乐中的农民创作与农业转向”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文学研究中心主办,我院副教授邓小红、副教授廖衡、副教授李敏锐及其他师生与刘倡进行学术互动交流,周尧老师主持讲座。

本次讲座具有延续性,既承接了今年5月份学院举办的“能源人文学与农业人文学”系列学术讲座,又聚焦特定背景下农业人文学的发展方向。刘倡以热门网络视频的涉农能源人文主题为切入点,以诗歌研究的角度对爱国儿童歌曲《种太阳》进行深度解读,剖析其问世以来始终保持长久传播活力的深层原因。刘倡引入“超越音乐的音乐学”研究框架,将研究重点放在歌曲的社会文化背景、文本逻辑及历史语境,而非局限于单纯的音乐形式分析,介绍了《种太阳》的创作脉络和文本意象,剖析了20世纪70至80年代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使太阳能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并受到关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儿童李冰雪结合东北农村的冬季生活体验与农业生产中的隐喻,构造了诗歌的“种太阳”意象。这是中国农村少女将日常农耕经验进行宇宙化想象的结果,更是对当时能源短缺现状的乌托邦式回应,成为广为传唱的爱国歌曲。从诗歌到歌曲的转化过程,不仅展现多方协同的创作模式,也反映中国儿童诗歌的发展态势,围绕“能源焦虑”探讨诗歌的种植隐喻,当时社会大众对充足能源的迫切渴望,以及潜藏的能源焦虑。刘倡认为,研究音乐不应局限于单一创作者或单首歌曲,而应看作众多参与者及其所处语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讲座的讨论与问答环节,刘倡就爱国主义歌曲与诗歌创作、音乐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和“农业转向”的定义与听众进行交流,将农民的文学创作提升至与精英文学同等的研究地位。参与讲座的师生表示,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视野广度,激发了听众参与跨学科研究的热情,以新颖的视角重新阐释儿童诗歌文本,为音乐的农业人文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专家简介】刘倡,德国海德堡大学跨文化研究与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亚洲与北非研究双学位博士、欧洲文学文化与环境研究协会(EASLCE)顾问委员会首位亚裔成员。曾任前法国驻华大使馆音乐项目官员。A&HCI与SSCI双收录期刊Celebrity Studies特约编辑、A&HCI收录期刊Women’s Studi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ESCI收录期刊Cultural History特约编辑。Routledge出版社外审专家、ESCI收录期刊Catal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Cultural Studies外审专家。曾受海德堡大学资助赴哈佛大学世界文学所从事学术研究、曾以美国国际教育协会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系从事学术研究。德国科学基金会博士奖学金获得者。在Anglia (A&HCI)、American Studies in Scandinavia (A&HCI)、Cultural History (ESCI)、《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华夏文化论坛》(CSSCI)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书评、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