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展现科创形象”的战略引领下,我院公共外语教育改革以“一感四力”为目标深耕实践。作为公外教学部的老师,章明紧扣这一时代需求,指导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陈诚、吴睿虹,本科生院王慧,外国语学院王辛宇组成跨学院团队突破重重竞争,斩获“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赛全国一等奖。该项目聚焦湖南省非遗“湘潭纸影戏”,要求融戏曲、音乐、绘画、剪纸于一体,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与传承创新,作品创作面临两大核心难题:一是如何将“湘潭纸影戏的传承发展”与赛事“科创”主题深度融合,避免陷入“只谈传统技艺、脱离科创内核”的误区;二是如何在视频中融入团队自身参与纸影戏调研、传播的真实经历,以“第一视角”搭建与观众的情感连接,让观众代入“我”的体验,用有温度的故事打动人心,而非单纯展示非遗技艺。

以匠心引航:从课堂灵感到科创表达的实践
针对团队“难用第一视角搭建情感连接”的痛点,章明建议学生从“真实经历”切入,创新设计视频开篇叙事。经多轮沟通打磨,最终确定以英语课堂场景为起点:学生在课堂灯光与投影光影交织中,因片刻恍惚突然产生“古人没有人造光时,如何度过夜晚?”的思考,此时中学时印象深刻的皮影戏场景涌入脑海——光影交错间,孩子嬉戏、大人谈笑,不远处的皮影戏缓缓演唱。这一设计既自然串联“现代英语课堂”与“传统纸影戏”的关联,又以“我”的真切体验打破观众与非遗的距离感。同时,她严格落实“新时代教师十项行为准则”中“秉持公平诚信”的要求,一方面指导学生前往湘潭纸影戏博物馆开展实地走访与拍摄,确保视频素材源于真实的文化调研实践;另一方面在视频后期制作阶段,明确要求学生规范标注所有素材的具体来源,坚决杜绝任何虚构情节,从内容真实性角度筑牢作品创作的诚信底线。
为契合赛事“高超外语水平”要求,确保国际观众“听得懂、能共情”,章明依托自身深厚的外语专业学识,全程负责作品的中英文语言校对与语音指导工作。她逐字逐句精修双语脚本,针对“湘潭纸影戏”“皮影唱腔”等文化专有名词,严格参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英译规范》确定统一且准确的译法;同时,考虑到团队成员多为非外语专业学生,面对其发音短板,她细致拆解连读、重音等发音技巧,助力学生实现“朗朗上口”的配音效果,并先后3次调整语言表述以规避文化折扣,最终以扎实的专业学识为作品的国际传播筑牢了语言根基。
为破解“纸影戏与科创主题融合不深”的核心难题,章明引导学生将湘潭纸影戏经典人物纹样导入AI设计工具,生成“会眨眼、能转身”的动态皮影形象,直观体现“科创对非遗传承的赋能价值”;同时,为贴合赛事“科创”主题与现代传播语境,她指导学生在各网络平台查找热门皮影主题头像与表情包——这类素材将纸影戏经典人物与“点赞”“加油”等青年熟悉的社交表情自然融合,既能借大众熟知的社交符号拉近与观众距离,又以直观形式展现“非遗通过科创融入当代生活”的核心内涵,让传统非遗在现代社交场景中焕发生机。指导过程中,她还持续传递创新理念,强调“用AI不是替代传统,而是以科创为桥让非遗‘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非遗的科创传承是‘我眼中的科创’的最佳诠释”,帮助建立“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国赛现场展示关键环节,章明倾尽全力指导学生准备PPT汇报,既解决团队“现场展示经验不足”的难题,也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祖国”的育人导向。她从多维度推进工作:指导PPT以“我之问(课堂思考)→我之探(纸影戏调研)→我之做(科创实践)→我之悟(文化感悟)”为脉络制作;针对汇报选手陈诚现场经验欠缺、易紧张忘词的问题,及时组织团队开展减压座谈会,并主动协调多媒体教室供排练使用。这一过程严格落实“新时代教师十项行为准则”中“关心爱护学生”的要求,最终助力团队在国赛现场稳定发挥。
微光成炬:从赛场佳绩到育人初心的绽放
团队作品从全国5053件参赛作品中突围,成为72件线下国赛作品之一,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不仅创我校在该赛事中的历史优异成绩,更直接验证了学校“一感四力”导向下公共外语教育改革“外语+文化+学术”融合路径的有效性,为学校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成功范例。
团队成员实现跨学科协作、双语情感叙事、非遗科创认知、视频创作四重能力提升;学生参赛初衷从“为获奖参赛”转变为“主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王辛宇同学在2025年还创作了竹编文化传承的双语短视频,真正将“讲好中国故事”从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学生家国情怀与全球传播意识显著增强。
章明探索出“英语教师(章明)+跨学院团队(多学科视角)+非遗科创(内容核心)+情感叙事(表达关键)”的实践育人新模式,该模式既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又精准对接赛事“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成为学校公共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案例,为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文化之帆与科创之桨:从校园实践到国家战略的回响
章明的指导过程,生动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四个引路人”角色内涵,尤其在“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学生难题”“将国家战略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用情感关怀助力学生成长”等方面,为高校教师如何将“新时代教师十项行为准则”转化为竞赛指导的具体行动提供了典型范例,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这一实践紧扣学校“一感四力”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破解“外语教学与文化传播脱节”“竞赛指导与思想育人分离”的痛点,证明“以高级别赛事为载体,将非遗文化、科创精神、情感叙事融入外语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该探索为学校进一步深化“以赛促学、学赛结合”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实践支撑,助力学校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通过指导学生用双语和有温度的故事传播湘潭纸影戏,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目标,又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青年以科创守护文化、以行动践行使命”的时代形象,精准对接国家“构建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求。其经验可推广至全国高校,为助力国家文化传播战略落地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据悉,“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赛是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指导、南京大学主办的全国高级别赛事,已连续举办3届,核心宗旨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展现中国形象。2024年赛事以“我和我眼中的科创”(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主题,全国共征集5053件作品,经9个月校级、省级逐层筛选,仅146件晋级国赛(72件参与湖南大学线下赛),每所高校仅能推荐2件作品参与省赛,晋级难度极大。赛事既要求学生具备高超外语水平,更需深度理解中国非遗文化与科创精神,将“传统传承”与“科创内涵”结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