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审核评估专栏

Overview

师生风采

我院师生应邀参加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辞书专业委员会 第十六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作者:贾豪冉编辑:张亚男审核:耿云冬时间:2025-09-02点击:

2025721日至24日,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辞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青海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辞书专业委员会和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出版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大会主题AI赋能的双语辞书编纂与双语教学:守正和创新”围绕“双语词典与语言技术”、“双语词典与跨文化交际”、“双语词典与外语教学”、“汉外学习词典与汉语国际教育”以及“融媒词典设计与编纂平台研发”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我院耿云副教授应邀在大会青年学者论坛做主旨报告,23级学硕申洋贾豪冉24级学硕王统三位研究生受邀与会做小组报告。



大会论坛报告环节,耿云冬老师以AI赋能中国特色文化词条编纂的高质量数据获取机制研究——以二十四节气·大暑条目编纂实践为例为题向学界分享了其率领团队近年来面向“二十四节气”知识国际传播所做的词典编纂创新思考该报告首先阐明了人工智能与“辞书编纂现代化”(Modernization of Lexicography)的关系,主张革新传统词典编纂范式,从编纂词典文本转向服务于人类编者与人工智能的词典数据库建设。随后,“二十四节气·大暑”条目为例,系统梳理了当前纸质词典、在线词典和词典APP在呈现该条目存在的缺陷,并基于数智时代辞书编纂的数据库思维深入探究了优化该类型辞书条目设计的实践路径,重点从“大模型选用与集成”、“提示词优化”、“编者主体性介入”、“辞书数据存储”以及“辞书数据应用”六个维度,阐释了利用大语言模型赋能高质量辞书数据获取的机制,为数智时代辞书学界深入推进“人机互动辞书编纂”(Human-AI Interactive Post-Editing Lexicography)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对AI赋能辞书编纂未来发展的广泛认同和深入思考。



分组报告环节,申洋“大语言模型在英汉双解词典领域的性能评测研究”为题,基于《译文版牛津英汉双解词典》构建了专业评测数据集,从核心义项识别到百科条目、文化条目翻译等多层次任务测试了DeepSeek-R1Qwen2.5-Max12款大语言模型,对大语言模型在英汉双解词典编纂中的适配性进行了分层量化评估。研究结果揭示了当前大语言模型在双语深度语义映射与专业领域适配中的局限性,为进一步优化大语言模型的双解词典功能提供了实证依据。贾豪冉以“融媒辞书视阈下汉语学习词典文化条目的编写策略研究”为题,聚焦融媒体时代辞书的知识服务功能,系统考察了汉语融媒辞书旗舰品牌JUZI汉语》中节日类文化条目的编写实践。研究发现,《JUZI汉语》该类条目呈现上集中体现了“基于数字平台的多词典集成、基于丰富插图的多模态应用以及基于多检索途径的交互设计”三大特征,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层级化设计多模态融合“跨文化对比”以及“智能化检索”等优化策略。王统以基于用户调研的国内多词库聚合类词典APP认知负载与界面设计研究”为主题,基于认知负载理论以及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合的用户调研方法,以有道词典、金山词霸和欧路词典等词库聚合类词典APP为对象,从一级功能数量、导航深度和视觉复杂度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在不同词典APP界面设计与用户认知负载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其存在的“信息过载、导航不清”等问题,提出了“渐进式分层”设计框架以优化用户体验。



本次研讨会主题聚焦,议题广泛,学术氛围浓厚,精彩发言不断,为推进数智时代双语辞书编纂创新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此次盛会凝聚的学术共识与前沿洞见,为构建数智时代更具权威性、智能性与文化传播力的双语辞书知识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期间,我院师生分别汇报了最新的学术进展,赢得与会同仁的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同时,我院研究生在问答环节踊跃发言,同各位专家学者就辞书智能编纂、跨文化词典学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拓展了学术视野与研究思路三位研究生均表示:人工智能深刻变革了辞书编纂研究范式,依托大语言模型挖掘与生成高质量辞书数据,促进词典学与语言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等的跨学科合作,是未来辞书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应该兼顾技术赋能词典编纂创新与词典编者文化担当,提升人工智能助力辞书编纂的权威性与专业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