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我院研究生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荣获佳绩
作者:申洋编辑:张亚男审核:耿云冬时间:2025-11-26点击:

 20251114日至16日,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在厦门大学顺利举行。会议由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联合主办,围绕翻译学、文学及语言学等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来自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齐聚鹭岛,踊跃参会交流,会议整体学术氛围浓厚、互动热烈。



          在本届会议的论文评选环节中,我院研究生申洋提交的参会论文《大语言模型在英汉双解词典领域的性能评测研究》(指导老师:耿云冬)从235篇投稿论文中脱颖而出,荣获硕士组一等奖。答辩汇报中,申洋系统展示了我院数字辞书研究团队阶段性成果,结合当前大语言模型的发展态势,对其在英汉双解词典编纂领域的应用前景与现实瓶颈进行了深入分析。该研究以多款国产大语言模型为测评对象,重点考察模型在核心义项识别译文生成质量两大维度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在义项识别方面,超过八成的大语言模型整体水平处于中上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和锁定词汇的核心义项;然而,在译文生成质量方面,各模型表现差异明显。具体而言,主要问题包括:一是难以精准锚定核心义素,导致部分译文出现语义过度泛化或概念边界模糊的现象;二是在百科条目事实性要素的解析上具备较强能力,但对条目信息的层次化组织与统筹整合仍显不足;三是受制于高质量辞书语料供给不足,模型在处理词条中文化负载信息时存在“文化缺省”与隐性知识呈现不充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申洋进一步探讨了数智时代人机协同的辞书编纂范式,指出当前大语言模型已可在“信息收集与初步加工”环节发挥有效辅助作用,而“专业判断与精细化处理”仍需依托具备扎实学术训练的人工编纂力量。其研究认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通用语料与专业词典语料的联合训练,引导人工智能更加有效地“理解”辞书条目编写的内在逻辑与编纂规范,以推动智能技术与传统辞书学的深度融合。

会议期间,与会者普遍表示,本届研讨会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碰撞学术观点的优质平台,有助于拓展学术视野、凝练研究问题、激发创新思维。申洋代表我院数字辞书研究团队所作的发言,受到与会专家与学界同仁的积极肯定和热烈反响。

据悉,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获得中国日报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海外网、新福建、厦门日报、海峡导报等多家权威及主流媒体的集中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自2008年首届举办以来,该研讨会已累计收到近2000篇投稿论文,会议规模持续扩大,学术成果日益丰硕,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国语言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对推动相关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