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聂珍钊教授做客外语论坛谈文学伦理学批评
作者:编辑:李钰婧审核:时间:2021-11-26点击:

(通讯员 韩宇璇)2021年11月23日下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聂珍钊应邀做客第153期外语论坛·专家论道。聂珍钊以“文学伦理学批评:口头文学、脑文本与语言生成”为题,通过腾讯会议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专题讲座。副院长方红代表学院致欢迎辞,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李敏锐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聂珍钊介绍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文学不是语言的艺术而是文本的艺术,文本既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文学的形式,所有的文学都有文本,没有文本的文学是不存在的;语言不是实体,而只存在于生成的过程中。他根据文本载体的不同,把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以书写材料为载体的书写文本、以电子介质为载体保存数字符号的电子文本和以大脑为载体的脑文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文学都是有文本的,即使被认为没有文本的口头文学,也是以特殊的文本形式,即脑文本的形式存在的。

随后,聂珍钊对什么是脑文本进行了阐释。他讲到,“脑文本”是文本的原始形态,就其性质而言,脑文本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形态文本。在书写文本形成之前,非物质形态的意识只能以记忆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构成脑文本。即使在书写文本出现以后,人对事物和世界的感知、认识和理解,也是先形成脑文本存储在人的大脑里。为此,脑文本是所有文本的前提。

关于脑文本的形成过程,聂珍钊表示,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将人的意识转换成记忆信息,变成存储在大脑中的脑概念,脑概念再组合成脑文本。不同于存储文字符号的书写文本和存储二进制的数字代码,脑文本存储的是记忆。

 

 

关于语言的定义,聂珍钊提出了他独特的见解。他指出,语言的事实表明,语言不是预先存在的,而是实时生成的。依据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脑文本相关理论,是先有脑文本的存在,当需要语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脑文本转化成语言,即生成语言。语言的生成需要四个条件:发音器官、听觉器官、能够表达意义的声音和脑文本。所以,聂珍钊认为,语言是脑文本的声音形态,由脑文本生成而来,是脑文本的声音表现形式。语言没有实体,而只存在于生成过程中。

讲座最后,聂珍钊与师生热烈互动,耐心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李敏锐总结到,本场讲座逻辑严密、思想深刻、深入浅出,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专家简介】:聂珍钊,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学术期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A&HCI)、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ESCI)主编,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学科评委。

 

审核人:李敏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