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翻译跨学科研究中心狮山译坛第3期开讲
作者:张文君编辑:张亚男审核:张瑞嵘时间:2022-04-25点击:


42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翻译跨学科研究中心狮山译坛第3期开讲。外国语学院院长覃江华教授做了“翻译学期刊论文发表经验漫谈”的主题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张瑞嵘主持,曾文华、卢志君、潘不寒、贺赛波、谢露洁、金蓓、华满元、刘玉芹、张宁、郭海燕等老师以及2021届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覃江华首先回顾了自己近年来在翻译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经历,对国内外翻译学期刊如《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翻译季刊》、BabelTargetPerspectives的创刊历史、发展历程和载文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他指出,每种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定位不一样,用稿倾向也各不相同,因此,作者投稿时,需要了解每种期刊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即便是被拒稿,也不要灰心丧气,而是要愈挫愈勇,继续修改完善,并最终得到发表机会,与学界同仁分享和交流研究成果。他讲到,在起步阶段,自己大多选择各类综合性大学学报,后来开始瞄准本专业普通期刊,有了一定学术积累之后,才决定冲击本专业核心期刊、国内外权威期刊,这反映了一个学人的成长过程。

随后,覃江华以自己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书评和论文为例,详细分析了两种学术文体的典型结构与写作范式。例如,典型的书评一般包括标题+书名、引言、内容简介与简要评析等几个部分。有些期刊对书评的要求很高,必须包括摘要、关键词,并增加评论与反思内容,即将其打造成类似于论文的研究性书评才有可能被青睐。他接着总结了学术论文的几种典型结构:总分式(绪论、本论、结论)、递进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分式(引言、研究方法、调查与观察结果、分析与论证、结论),并分析了英语论文典型的IMRAD(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构。之后,覃江华以近期发表的一篇谢无量翻译研究论文为例,详细介绍了从选题、构思,到撰写、修改和发表的整个过程,强调从事翻译史研究时,必须将研究对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研究大变局时期翻译活动对知识生产和话语建构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样才能够深入挖掘出其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最后,张瑞嵘对此次讲座做出了总结。他指出,覃江华教授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翻译研究者,必须要广泛涉猎众多学科知识,并做深入研究,才能在撰写论文时有大格局和高眼光。当前,我们对翻译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翻译学本身,而是要与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众多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才能拓展翻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本次学术分享活动为外国语学院师生提高学术修养、撰写和发表高水平论文提供了示范,对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兴趣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享: